个人教学设计

时间:2025-09-24 07:33:07
个人教学设计

个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个人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个人教学设计1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手工书设计的相关知识,学习手工书设计的基本原理与方法,提高学生对书籍设计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激发创新意识。

2、过程与方法:学习手工书的设计要素,构成原理和制作方法,能用有创意的形式来表达特定的信息和意义,以自主或合作的方式进行手工书设计和制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以创意为中心的设计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形成耐心、细致、整洁的学习态度和习惯。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书籍的情感。

教学重点:

手工书的设计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

手工书的设计过程。

教具:

多媒体课件、不同造型的书(自制)

教学流程:

激情导入、明确目标、问题导学、师生释疑、系统知识、师生互动、实践体验、自主学习、交流展示、小结拓展。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纸”上谈兵)

播放视频。

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拿出几本不同造型的书)你更喜欢哪本?为什么?

小结:一本吸引人的书除了拥有内涵以外,书籍的设计也非常重要。

既然大家爱读书,那一定对书的结构很了解吧。(学生拿起书指着各部分结构说出名称:只要求学生能够说出封面、封底、书脊等主要结构即可)

二、发展阶段:(书归正传)

稍加评价后,问:那你知道一本书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吗?(播放视频:《一本书的诞生》)

一本书的'制作要经过这么复杂而艰辛的工作,太麻烦了。看老师给大家变个小魔术(一张纸一本书),然后写上书名和内容,对封面和封底、书脊加以装饰就是本完整的书了。这是咱们现在的书的样子,那有谁知道书的发展演变过程,

小组讨论作答后,请学生看屏幕:竹片书、卷轴书、线装书、册页书、现代书。刚才老师用一张纸就做了一本书,你还能有哪些办法做出一本书来?

(小组讨论)选两个小组悄悄告诉老师讨论结果。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但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呢?你们的创意能变成现实吗?

我好期待啊! 进入下一环节:

三、体验实践:(纸板也奢华)

请同学们开动想象,将创意变为现实。

1、同学们制作前我来抛砖引玉。(播放微视频:成品书欣赏)

2、制作要求:

a、方法不限,内容自定,用准备好的工具材料制作一本手工书。

b、根据书籍内容设计恰当的装订形式和外部形态,具有创造性。

c、工具材料的使用注意提醒。

d、作品要力求细致。

3、学生制作,教师巡回指导。(播放视频:制作过程中注意的问题和手工书作品欣赏)

4、作品完成后,进行小组作品展评(学生互评、教师点评),评选优秀小组,教师将自制书籍赠与学生作为鼓励。

四、课堂小结:(书不释手)

手工书不仅要用眼睛看,还要用手摸,更要用心去感受。要用创新的思维、发现的眼睛去完成一件收手工书作品。让我们从“做一本书”到“认识书,爱上书,爱上阅读”,做到书不释手。

五、课后拓展:

课后注意观察,收集图片和文字,还可以贴上自己的藏书票,将自己的手工书制作完整。

个人教学设计2

习作要求

生活中有给你留下美好印象的陌生人,有你非常尊敬的亲人,也有和你十分要好的小伙伴……选择你喜欢的一个人的一件事,写成一个片段,要把这件事的经过写清楚。

习作指导

写自己喜欢的一个人的一件事,是写人写事的基本功,有些小朋友认为写一个人的一件事太简单,其实,要真正写好一件事,并且这件事把人物的精神面貌反映出来,是很不容易的。学会了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的写作方法,再学习通过几件事写一个人,写几个人就比较容易了。

通过一件事写一个人,要注意以下几点。

1、选择一件最能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的事。这件事必须是自己感受最深的,如生活中自己被一个人的好思想好品德的行动所感动,觉得非要写出来不可。如《老师》,写的是老师爱护学生的事。而这一类的事学校里是比较多的,写哪一位老师的哪一件事最能突出这个中心呢?这就要进行选择。《老师》选择了一位女教师在天色渐暗下来时,顶风冒雨送“我”回家的.一件事,通过这件事的具体记叙,写出了老师慈母般的善良心地和辛勤培育幼苗的高尚品质。从选择材料的角度讲,这就比较典型。

2、选择的一件事,一定要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写清楚。要有头有尾,有具体过程,才能使读者通过这件事看出这个人具有哪些特征。

3、以一件事写人,整个记叙的过程,从事情的开始、经过、结果都要围绕所写的人来写。有时候,一件事往往牵涉到几个人,但一定要分清主次,不能平均使用力量。

4、记事写人都要求真实。记事要注意通过具体的事情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要写出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神态,不要以空洞的议论代替具体的记叙。

我喜欢的一个人

大年初二那天下午1点多钟,我带着“礼物”去给我的老师拜年。

一进老师家的院门,我觉得这里的气氛与别处截然不同,这里既没有孩子们放鞭炮,也没有客人的喧笑,真是静极了。

“大姐姐,你也是来给我妈妈送‘礼物’的吧?”可爱的小毛毛轻声问我。“是呀,你妈妈在家吗?”听我这么一问,小毛毛趴在我的耳边,悄悄地告诉我:“妈妈在里屋呢。你悄悄地进去,排在最后。我爸爸带着弟弟出去玩了,把我留在家里给妈妈站岗,要是有大人来串门,我就把她带到妈妈屋里。”我听了连忙伸出大拇指,夸奖了这个小“哨兵”。

我走进里屋,只见老师正在给刘明面批作文。旁边还有五六个同学像候诊似的,坐在一旁的长沙发上等着。我走到老师的跟前,说了声:“老师,我代表我们全家给您拜个年。”老师听了,抬起头来,微笑着说:“谢谢你。不过,拜年‘礼物’带来了吗?”我一听,连忙将手中的作文本一举。老师满意地点点头,用手一指说:“好,好,你先坐在那儿,一个一个地来。”王小红一把把我拉到她的身边坐下,其余的同学也都像聋哑人一样,向我比画着,表示多日不见的亲昵。

我坐在那里,不由自主地看了看老师。她中等身材,稍微有些发胖,眼睛总是那么炯炯有神,也许是过于操劳的缘故吧,使得她本来就有些发黄的头发上增添了几根银丝。再看看老师家床上的被褥,过年也没来得及拆洗;纸顶棚都发黄了,过年也没糊上新的大白纸;给小毛毛做的 ……此处隐藏24081个字……音乐,学生创作。

五、作品展示及评价

(1)(投影)学生作品,并邀请学生朗读习作。

(2)师生互评。共同修改作品。

(3)教师习作展示

六、总结提升:

同学们,写作文其实不难,只要你们对身边的人和事有了细致地观察与发现,通过你们对语言的文字组织与推敲,珍视自己对身边事物的认识和独特感受。相信你们一定能把这篇习作写好的。加油吧,同学们!

个人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对作品的研读、探讨,了解人物的心灵世界和他们在战争中的遭遇,理解世界人民的和平愿望,对战争毁灭人类的罪恶有具体的认识。

2、借助形象的学习材料,正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反思战争的危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人类社会最迫切的任务,进而珍视和平环境。

【学法建议】

1、认真阅读“前文梗概”,精读文本。

2、研习文本要注意找出情节在人物形象塑造中起的作用。

3、找出索科洛夫在讲述自己不幸遭遇时的语言,分析语言的特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导入:用战争的图片导入。

二、作者简介:米哈伊尔肖洛霍夫,前苏联作家。生于顿河维辛克镇克鲁日林村的一个磨坊主家庭。1926年肖洛霍夫开始构思长篇巨著《静静的顿河》,经过14年时间,四卷本分别于1928、1929、1933、1940年出版。该作品和小说主人公在苏联引起多次争论,但由于它在苏联文学史上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这部小说仍然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并于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在此期间,肖洛霍夫还发表了《被开垦的处女地》的第一部(1932),第二部于1959年发表,全书反映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苏联个体农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集体化道路的过程,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小说的成功使作家在苏联文学界地位进一步提高。

卫国战争期间,肖洛霍夫作为随军记者,在前线又写下许多的随笔和短篇小说。其中主要有特写《在顿河》(1941)、《在顿河上》(1941),《在个萨克集体农庄里》(1941)和《战俘》等。短篇小说有《憎恨的科学》(1942)和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1956-1957),从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和心灵创伤的角度来写战争,对战争进行反思,开拓了战争文学的新领域,在国外引起强烈反响。1965年“由于他在描绘顿河的史诗式的作品中,以艺术家的力量和正直,表现了俄国人民生活中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面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三、文本研习

1、失去儿子后,“我没有哭,眼泪在心里干枯了”,这是为什么?

(1)明确:经历了许多苦难遭遇。

(2)索科洛夫经历了许多苦难,请按照时间顺序概括出来,并找出有关情感起伏的词句。

学生回答,明确:【受伤被俘】→成功逃亡(激动极了)→妻女炸死(穿心的痛)→找到儿子(喜气洋洋)→儿子牺牲(埋藏欢乐)→领养孤儿(轻松光明)→【出了车祸(悲愁的心)】

2、遇到凡尼亚后,“我的热泪怎么也忍不住了”,这又是为什么?

明确:同情孩子;身世相同。

3、凡尼亚为什么会有如此的激动和狂喜?

明确:渴望亲情,害怕再失去父亲,再去流浪。

4、索科洛夫的哪些举动同样让人感动?

明确:由于自己的不幸更能同情别人的不幸,对孤儿的爱;做父亲的幸福,心灵的慰藉,精神的寄托。

5、引用苏联,德勃拉果依的评论:

两个各自流浪的、“孤苦伶仃的”、失去了一切的人,彼此在对方身上赢得了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因为不单是这男人使得这个孩子确实像个孩子那样生活下去,而且这孩子也可以使这男人“刚强起来”永远有信心、永远是一个男子汉

四、合作探究

1.“夜里醒来,整个枕头总是给泪水浸透了”,这泪水有什么含义?

(1)讨论明确:坚强(白天不当着孩子面流泪);追悔(梦境,分别时梦境,分别时推了妻子一把);担忧(死去吓坏儿子,孩子的将来)……

(2)遭遇战争,失去亲人,泪浸枕头的只有索科夫一个人吗?不是。苏联人以平均每个家庭牺牲一个人的代价赢得了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胜利。再请同学们看一组数据: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蒙受空前灾难。战火蔓延到40个国家,有56个国家参战。在抗击德意日法西斯的战争中,双方动用军事力量9000万人,其中苏联2200万人,中国有4.5亿人卷入战争。据不完全统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9000余万,其中苏联伤亡约3000万人,中国伤亡约3500万人。

死亡者达5500万人,是历次战争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其中苏联死亡2700万人。死亡者中有一半是无辜的平民。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伤亡人数总计约3500万;各种损失折合当时美元计算数额高达1000亿以上。二战各国死亡人数约5265万,其中军队1473万。一战累计死亡847万人,伤残2120万人。据外国学者统计,以前的5164年里,世界上共发生战争14513次,使36.4亿人丧生,损失的财富如果折合成黄金,可以铺成一条宽150公里,厚1O米,环绕地球一周的金质腰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37年里,世界接连爆发了470余起局部战争,至少有1000万人死于兵火,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战争的日子只有26天,平均要过520天才有一天太平日子。

其实,小说写的不只是一个人在战争中的遭遇,是一个民族在战争中遭遇,是人类在战争中的遭遇。索科洛夫的泪水浓缩了的苦难,他是一群人的代表,是艺术品中的典型形象,是“熟悉的陌生人”。

2、小说的结尾说,“重要的是能及时转过脸去”,不能让孩子看到脸颊上滚动着的“吝啬伤心的男人的眼泪”。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读懂了索科洛夫感人的故事,就能感受到最后一节文字的震撼力。在战争中,最不幸的还不是失去生命的战士,而是无助的孤儿寡妇。凡尼亚是战争孤儿,小小年纪的他还不明白命运的悲惨,不明白战争的苦难,不理解别人的同情和怜悯,因此,也不会理解索科洛夫的房东女人为什么哭。索科洛夫的悲惨遭遇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而凡尼亚的挥动小手触动了有良知的悲悯之心。孩子越是天真可爱,就越发显出战争的残酷。“我”不想孩子看到经历战争的人的眼泪,是不想让孩子知道这样的痛苦,不想让他知道真相,让不幸的儿童能保住一些童心。小说到这里实际上已经变为作者在抒发心愿:呵护孩子们的幼小心灵,为了他们不再成为孤儿,为了他们不再经历战火……

五、延伸学习

思考:这篇小说在完成的时候,在1956.12.31――1957.1.1,《真理报》曾全文刊出,结果被市民抢购一空,当时莫斯科广播电台全文广播这部小说,结果市民们驻足街头,不顾寒风扑面多少人留下了辛酸的眼泪。小说为什么有如此的魅力?

六、布置作业:

1、整理字词和文学常识;

2、完成《名师一号》练习;

3、预习《六国论》。

《个人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