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窃读记》教学反思

时间:2025-09-23 07:33:13
语文《窃读记》教学反思

语文《窃读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窃读记》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窃读记》教学反思1

《窃读记》是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是著名女作家林海音写的一篇散文,回忆少年时代因贫穷买不起书,但又酷爱读书,只能到书店蹭书看的少年往事。文章因为是作者的亲身经历,所以对当时“窃读”的心情描写得惟妙惟肖,相当的生动感人。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

我在教学设计上,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以“窃”引领全文

我上课时首先问学生,窃是什么意思?很多学生都知道是偷、盗窃的意思。我问那“读”呢?学生说是读书、阅读的意思。我接着问,说“窃书”可以,但“阅读”怎么可以“窃”呢,这里的'“窃”和盗窃的“窃”一样吗?学生兴趣一下子激发起来了,然后我马上要他们通读全文。

二、紧抓心理描写,体会“窃”的滋味

《窃读记》生动、细致地刻划了窃读的心理和乐趣,表达了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通的基础上初步了解文章大意,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接着,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如“从哪些方面看出我的快乐与惧怕”等。学生很快在书中找到许多,因为“窃”读的快乐和惧怕无处不在,作者其实就是在这样的矛盾的描写里,充分的体现“窃读”的欣喜。比如学生找到了开头写到饭店的香味,但放学后她“急匆匆”赶去的,不是饭店,而是书店,让人充分的体会到作者对书的喜爱,对“读”的迫切。还有一处典型的描写“最令人开心的事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这个描写显然是有违常理的,但我引导学生抓住这个矛盾,细细体会有关的句段,学生很快得到“原来如此”的收获。

在阅读感悟作者爱书之切的情感,品析作者细致入微的表达方法的基础上,我接着向学生述说了自己相仿的“窃读”经历:将书置于腿上,老师一来,就踮起脚尖,刚好将书顶到课桌底面。有了我的提示,学生也情不自禁联想起自己“窃读”的情景,纷纷述说自己的“窃读”经历——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台下低头窃读自己喜欢的“闲书”,或将书夹藏于课本中,或放于桌斗里,窃读的原因自然各不相同,窃读的情景也不尽然,各有奇招。这样学生准确体会到作者很快乐,也很惧怕的窃读滋味。分页标题#e#

三、重视学生的自读自悟,体验文本的语言特色

我在课堂上注重让学生直面文本,品读重点词句,充分感受小女孩在窃读过程中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在结合文中语句,联系自身实际概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后,我再让学生研读课文,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为散发点,从具体语句中咀嚼作者是怎样写出窃读的滋味,体会作者动作和心理描写的细腻传神。如从“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感受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着读的惊喜;从为了读书,想尽千方百计,藏于别人身边,冒充别人的孩子,为了读书,经常忍饥挨饿,饱受站立之苦,体会到作者小时候对读书的渴望;从“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体会到作者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机灵。这些句子都使人如临其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活动。

本节课,虽有许多收获,可也有许多不足,如朗读不充分,朗读指导也不够具体。还有,学生找到不少写心理活动的句子,可有些句子仔细一读又感觉不太像。如: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应该算动作描写,可似乎也是作者窃读时的感觉。我自己到现在也还没弄明白。

语文《窃读记》教学反思2

《窃读记》这篇课文,作者林海音通过自语式的独白;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把自己怯怯的隐藏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的阅读情景;读书时腿脚酸麻、饥肠辘辘的辛苦;经历的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到的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窃读的百般滋味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教学这一课,我没有过多的分析,主要采用了一下教学思路:

一读,感悟作者爱书之情。在读中抓住点点滴滴,抓住重点词句,充分感受作者小时候对读书的热望——为了读书,可以放弃同龄人的快乐游戏;为了读书,可以忍受书店老板的白眼甚至蔑视的驱逐;为了读书,想尽千方百计,藏于别人身边,冒充别人的孩子,“巧借下雨天留客天”的机会;为了读书,经常忍饥挨饿,饱受站立之苦……

二赏,品析作者表达方法。整篇文章,作者笔法细腻,情感真实。尤其是独白的心境描绘,细腻的动作刻画,还有具体场景的列举,都值得学生学习借鉴。但这些表达技能,不应该老师灌输,而是在学生的评赏中悉得。

三说,述说自己相仿经历。在阅读感悟作者爱书之切的情感,品析作者细致入微的表达方法的基础上,学生也会情不自禁联想起自己“窃读”的'经历——君不见,课堂上,你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台下低头窃读自己喜欢的“闲书”者绝不罕见,或将书夹藏于课本中,或放于桌斗里,甚或置于腿上者也不少见。可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窃读的小故事,当让窃读的原因会各不相同,窃读的情景也不尽然,各有奇招。

四写,抒发自己窃读感受。在欣赏课文,交流体验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以致用,我让学生也写一写自己的窃读故事。学生在读、赏、说的基础上,进行抒发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可谓水到渠成。

《窃读记》教学反思二 篇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生动感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采用各种各样的读来引导学生绘声绘色地朗读课文。用悟读、赏读、品读等形式引导学生班情入境地读出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雨天读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恋与满足。同在朗读的过和中,让学生找出动作和心理描写的语句,在读中就学生体会到作者对读书的渴望。通过读这些语句,学生也积累了一些好词好句,品味出这样写的好处。

另外,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在读懂课文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最后一句话的理解,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课后,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了“我与书”交朋友的读书活动。学生做了一些读书名言的书签、写了一些读书的体会等活动。学完课文后,学生读书的兴趣也浓,在课前五分钟的时间里,学生都争着介绍自己昨晚看过的书籍。

语文《窃读记》教学反思3

《窃读记》是人教版新课标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以“窃读”为 ……此处隐藏9689个字……与沉迷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复杂的难以言说的感受,正是窃读的滋味。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我读书的快乐,哪些语句表现了我读书的惧怕,接下来同位进行交流,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体会,并通过朗读把这种体会读出来,通过理解,谈体会,朗读,学生进一步体会到了作者这种窃读的滋味,的确是“很快乐,也很惧怕”。从而,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的`对读书的热爱。

文章的教学到此远远没有结束,在体会作者通过细腻传神的动作和心理描写的描写表现作者热爱读书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文章结尾的部分“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句话是老师在鼓励我们要把读书的重要性看成和吃饭一样。吃饭长大指的是身体的物质需要,读书长大指的是心灵上的精神需要。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只有不断增长一个人的知识与智慧的人才能真正成长为健康的人。接下来,我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了这一课,你打算今后怎样做呢?此时,学生积极发挥想象,进一步升华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的兴趣。

不足之处,对于学生的想象说话没有及时进行进一步指导写话练习,比如自己在看书中的趣事、收获等等,课下还要进一步指导学生进行写话练习。

语文《窃读记》教学反思12

《窃读记》是一篇人物描写生动、立意积极的课文。课文篇幅较长,教师如何在短短的40分钟内,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感受其丰富的内涵,是我努力在教学实践中探讨的问题。

一、仔细研读文本,读懂文本内容,读懂作者的情感和意图,尽可能找出一条清晰的线索将文章串起来,使“长文短教”得以落实。这堂课的导入,我采用“诗歌吟诵”创设氛围,以诗歌所体现的穷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为切入口,通过比较文中“我”两段截然不同的窃读遭遇,使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我”读书的艰辛和内心始终不变的对知识的渴求,也让学生像文中的“我”一样领悟到爱的真谛。实践下来,我觉得这样的教学思路符合文章的构思,符合作者的写作意图,也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二、朗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也是学生品味赏析课文的前提和基础。先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静心读书,使他们真正完全地沉浸于文本中。再着眼于文中关键句子、段落,指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获得自己的感受和理解,使他们体会到课文人物描写的生动,主旨的深刻。因此,虽然是借班上课,我与学生素昧平生,但课堂上他们积极的反馈可以证明,充分的阅读起到了不可忽略的功效。

当然,上了《窃读记》这一课,收获最大的还是明确了自己仍需努力的方向。一堂好的语文课应是主题鲜明,目标明确的,教学要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反观我的课堂教学,重点还应再突出。怎样让学生对“爱”的.领悟更深些,是我在这堂课的教学结束后依然在思索的一个问题。文中的“我”在窃读过程中遭受到屈辱之后,一度沮丧、消沉,甚至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仇恨。但“我”终究还是再一次满怀着渴望走进了书店门。支撑着“我”的,有对知识的渴求,还因为“我”有着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是“我”对生活的热爱。正是因为“我”的心中有爱,“我”才能在得到店员无私的帮助后,更深切地体会人间的温情,人性的善良。如果,作为教师的我能更好地读懂作者文字背面的话语。或许,从这一角度能更深、更全地诠释文中的关键句:“我是在爱里长大的。”

有人说,语文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然而正是因为有遗憾,才促使我们不断地反思,不断地改进。希望通过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让我们的教学变得更有实效、更有意义。

语文《窃读记》教学反思13

《窃读记》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一篇课文,课文主要写“我”放学后急忙跑到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之中偷偷看书时的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表达我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

上课前:

因为是开学第一篇课文,准备的比较充分,主要想引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重温课堂的滋味。而本学期,教室刚装上多媒体,我和学生都比较兴奋,因此对课文的思路和课件也很在乎。

但是,影响因素也有,天气很热,我们的教室在最上层,室内更加闷热。而打开多媒体,电扇就会发出“嗡嗡”的轰叫声,只能关了。在下午的第一节,师生在这样的室内上课效果可想而知。我是大汗淋淋,可以说,昏头转向了。

班级一下子两个班合并,我还是有些不适应,在课堂上,出现了“脑袋搬家”现象,走神了。

上课时:

1、教学思路主要还是围绕“我”读书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展开。抓住窃读前,窃读时,窃读后的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朗读体会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如饥似渴的样子。

2、抓住主要句子理解。从“我合上书,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两句话入手,结合现实生活谈谈自己体会。学生从句子中读出了物质(粮食)的重要性,但是精神(读书)的食粮也很重要。根据现状,特别是当今社会,知识的重要性人人都知道。我说,“食物是一只风筝,而读书是一阵风。如果没有风,风筝永远飞不起来。读书有助于你奔跑,有助于你成长。”

3、拓宽阅读。补充《窃读记》原文,学生从“我”被店主赶、羞辱感受到当时

穷人读书的不易,深入感受那种“偷偷”的感觉,却丝毫没有减少作者对读书兴致的影响。

4、说说、写写。因为体会了“我”读书的困难,感受到他们读书与我们现在学生的区别,所以我让学生比比我们的`不同,用“我来和你比读书”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的精神内涵通过语言的表达得以体现,让精神与言语达到同构。也明确是知道了“我们身在福中不知福”的状况。再用“小女孩,我对你说……”来些一段话。这样既积累了语言,又提高了认识,精神经历了一场洗礼。

上课后:

1、开始学生的注意力比较集中,个别学生的朗读和体会比课始有进步。但两个班级的习惯不同,在课内产生冲突,使思想有所涣散。在第一课时,我还是较少地顾及这些,有些遗憾。

2、人数太多,我还是想着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锻炼,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发言,这样的时间有所浪费。

3、应该加强组内讨论、交流的机会。这节课,我没有安排这样的环节。应该说,我还是得尽快适应这样的班级。

《窃读记》教学反思

开学第一课,上了《窃读记》,很有些感悟:

《窃读记》通过“我”放学后急忙跑到书店藏身于众多顾客之中偷偷看书时的心理和动作的细致描写,表达我对读书的热爱与渴望。

在教学时,我抓文章的中心问“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引导学生理解,体会。学生都能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说出自己的理解,但仅局限于快乐与惧怕。为此,我引导学生除了书本上谈到的感受,在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窃读的滋味。比如,长时间的站着会觉得怎样?一点拨学生都能联系自身的实际谈体会说窃读的滋味。如一本书要换几个书店才能看完,看书时还要察颜观色,心累。饿着肚子看书的滋味。学生谈得都很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语文《窃读记》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